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会议就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其中提到“要坚持省际共商、生态共治、全域共建、发展共享,提升区域交通一体化水平,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此前,在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指出要“稳步推进生态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些重要论述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为我们增强各项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指明了前进方向。
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有其自身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作为流域经济,长江经济带涉及水、路、港、岸、产、城和生物、湿地、环境等多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因此必须全面把握、统筹谋划。稳步推进生态共同体建设,既是直面共生共存现实的需要,也是担负共同治理使命的需要。稳步推进生态共同体建设,为长江流域沿江省市贯彻省际共商、生态共治、全域共建、发展共享提供了一种新的实践路径,有助于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整体平衡。
稳步推进长江流域生态共同体建设,不仅要注重各个省市的特色与需求,还要追求区域内部的协调与统一,以共商绿色发展推动省际合作迈向新阶段。既要看到长江流域生态共同体建设的长远目标和迫切需求,也要关注到每一步具体实践中沿江省市的现实问题和困难挑战,不断调整和优化省际合作策略和方法,拉紧合作纽带,稳步推进利益共同体建设。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通过省际共商,沿江省市在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全流域的视角谋划生态与发展的融合路径,推动局部和全局相协调、治标和治本相贯通、当前和长远相结合。
在长江流域生态共治实践中,生产空间的高效利用与生态空间的有效保护,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通过高水平保护,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在绿色转型中推动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生活空间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居民的幸福感与满意度,关系着生产与生态空间的可持续性。共治长江流域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的关键,在于通过科学的规划、合理的政策以及行之有效的区域协作机制,找到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无论未来长江经济带怎么发展、发展到哪个阶段,都不可能离开长江的哺育。从长远来看,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根本上依赖于长江流域高质量的生态环境。推动沿江省市全域共建,既要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常态化外部压力,又要培育生态文化,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当前,全域共建可优先建设长江生态廊道,将流域空间分布上较为分散的多个生态节点链接形成生态网络,既满足物种的扩散、迁移和交换,也为区域间的水资源管理、环境治理和防灾减灾提供有力支撑,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在此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
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这样的自然美景既是流域居民共同的宝贵财富,也是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推进长江流域生态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发展共享不仅意味着将长江流域的生态优势共同转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还包括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人民群众在美丽家园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让共同呵护生态环境成为沿江省市各方主体的自觉行动,稳步推进长江流域生态共同体建设,解决好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生态财富的有效转化、合理分配问题,更好实现长江流域区域协同融通,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光明日报)
(作者:文传浩、张智勇,分别系贵州发展制度保障高端智库特约研究员、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编辑:房家梁】
“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人民论坛)
“人民城市为人民。”让人民生活更美好,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牵挂。
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上海市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考察。看到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在这里安居乐业,习近平总书记感到很高兴,指出“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强调“我们的社会主义就是要走共同富裕的路子”。
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关乎百姓生活方方面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擘画“千年大计”,嘱托“我们可不是为了一个漂亮新城,而恰恰建新城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好生活”;指导城市建设,强调“把让群众生活更舒适这一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血脉里、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聚焦城市治理,指出“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从规划到建设,再到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惦念城市发展中的“人”,始终心系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指引新时代城市建设朝着宜业宜居的“人民之城”不断迈进。
“上海最高的楼里,有我的名字”。在浦东新区的标志性建筑上海中心大厦,一面长60米、琉璃材质的荣誉墙,镌刻下8年建设周期中4000多名建设者的名字,让人真切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近年来,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正在不断成为现实。上海市加快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构建了“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为许多来沪新市民、青年人和一线务工人员提供了住房保障。北京市创新开展“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只要群众拨打12345反映问题,立即就有人响应、受理,努力做到快接快办、办成办好。广西各地将公租房小区融入城市建设合理布局,让公租房租户获得生活和工作上的便利。这样的暖心举措,构成了人民群众的幸福密码,彰显着城市建设管理的人文关怀,也让“人民城市”的理念得到充分彰显。
“城,所以盛民也。”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发展不仅要“见物”,更要“见人”。今天,城市的高度不断刷新、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城市温度也要“水涨船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外来务工人员来上海作贡献,同样是城市的主人。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多样化、多元化需求,确保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精细的城市管理和良好的公共服务,让无论是生活在城市里的老居民,还是新市民、外来务工人员等,都能在城市的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都能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温暖,都能拥有生活的保障和干事创业的舞台,才能更好激发人们的奋进热情,把我们的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让“人民之城”更好造福广大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我们要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从做好老旧小区改造,到设立便民菜场,从增加公园绿地,到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从人民群众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出发,扭住突出民生难题,以一项项精准服务、精细管理,为人们排忧解难,把“烦心事”变“舒心事”,才能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今年5月,广东深圳光明文化艺术中心音乐厅落成,来自湖南岳阳的农民工易群林受邀第一个登上舞台演奏。随着一双粗糙的手在黑白琴键上跳动,音乐悠悠响起,彰显出一个城市开放包容的胸怀。以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更加细致的人文关怀,让城市不仅有高度,更有温度,我们将更好绘就“幸福之城”的美好画卷。(人民日报 张 凡) 【编辑:房家梁】